公益保护的种子生根发芽

一组卫星从太空拍摄到的图片显示,长江经济带的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大运河、太浦河流域部分地区“悬浮物的浓度”反演到最高指标,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偷窃古村落门楼上石匾的被告人在承担刑事责任同时,还需承担文物修复费和人文生态损失,但人文生态损失该如何计算?……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于11月26日至30日播出的五集纪录片《捍卫公益之诉》,从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古迹古村落保护、个人信息保护三大关乎民生和公众利益的主题着手,通过一系列典型案件,精彩呈现了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办案的新探索,刻画了中国特色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轨迹和价值内涵。


《捍卫公益之诉》一经播出,在社会各界引发热议。一直关注检察公益诉讼的ClientEarth欧洲环保协会亚洲区主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龙迪和中国政法大学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教授刘艺等专家学者,都对节目表示高度认可。郑州大学检察公益诉讼研究院、武汉大学环境研究所和厦门大学法律传播研究中心等单位还专门组织了观后座谈会,“专题节目为更好地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检察公益诉讼实践工作,提升检察公益诉讼办案质量提供了宝贵经验和丰富的智慧成果,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交融互鉴的良好效果。”“三大热点领域的典型案例,以全新视角充分展现了检察机关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决心与魄力。”……师生们畅所欲言,均表示在新的发展时期,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作为独具特色的公益司法保护“中国方案”,将在以法治思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继续发挥巨大功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作为公益诉讼检察的重要实践者,也是《捍卫公益之诉》的指导者、参与者,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对于纪录片的顺利播出也是感触颇多。


今天,《检察日报·公益周刊》特别摘发各位专家学者的感悟文字,以期更深入地解读《捍卫公益之诉》,更直观地理解检察公益诉讼的制度价值和生动实践。





展现“点滴记录中国法治进程”

法治宣传力量


《捍卫公益之诉》是专题片《为了公众的利益》(最高人民检察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今日说法》栏目于2021年联合制作)第二季,在延续央视《今日说法》精益求精、打造精品法治节目风格的基础上,从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古村落、个人信息保护三大主题切入,更加全面呈现了检察公益诉讼在服务保障国家战略实施,促进实现文化自信,助力回应人民群众在大数据与智能时代新需求的过程中,与时俱进解决新领域、新业态的新问题,创新科技赋能提升办案质效实践,从而更加深刻诠释出检察公益诉讼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在法治领域生动体现的蓬勃生命力和发展潜力,节目有深度、有匠心,充分展现出“点滴记录中国法治进程”的法治宣传力量。(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第八检察厅厅长 胡卫列)




保护公益

人人知晓人人尽责


纪录片《捍卫公益之诉》,为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部署要求,提供了一个以公益为核心的法治视角和一种以监督为主线的切身感受。该节目通过讲述捍卫生命之源的水生态安全、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防控个人信息安全风险的若干公益诉讼检察故事,体现检察官与法官、警官、行政执法人员、专家学者、企业家、当事人、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为了公众利益协同共治,一定程度解答或回应了“为什么要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如何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怎样完善公益诉讼制度”等一系列时代之问,生动诠释了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司法机关、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力量、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捍卫公益之诉》在内容、形式上守正创新,充分展现检察机关以“科学立法的参与者、严格执法的促进者、公正司法的实践者、全民守法的推动者”为己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进法治保护公益的新经验新成效。


立法层面,在《守护个人信息安全》一集中,检察公益诉讼为加强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提供实践依据,推动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各方对检察机关参与科学立法、监督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寄予更高期望。


执法层面,突出强调检察机关坚持以督促之诉、协同之诉捍卫公益之诉,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如《守护长三角生态区》一集着眼破解跨区划流域治理和“九龙治水”难题,反映了检察机关与地方政府协同协作、各司其职,综合评估、统一标准、分类施策,运用卫生遥感技术应用等进行的机制创新,对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司法层面,更加充分体现审判机关在检察公益诉讼中的重要作用。《守护山水家园》一集报道了全国首例检察机关针对自然遗迹损毁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也是全国首例判决赔偿人文生态资源损失的民事公益诉讼案,充分彰显了审判机关与检察机关形成的司法监督合力及其引领的先进司法导向,也充分说明公正司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需要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更需要审判机关更加能动、充分的协同协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公益诉讼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守法层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今日说法》栏目连续两年推出的公益诉讼系列专题片,已经成为教科书式以案释法的优质品牌,有力促进了全社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捍卫公益之诉》播出期间,一些国际组织和高校科研机构组织专门收看和专题研讨,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紧紧围绕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检察公益诉讼这项朝阳事业,持续加强新媒体的再创作再传播,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用更多优秀作品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为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副厅长 邱景辉)




将更多公益保护故事

传播出去


《捍卫公益之诉》制作精美,其中介绍的案例非常精彩,我在节目中看到一个个专业、奉献、心怀法治理想的公益诉讼检察官。通过一个个检察办案故事,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检察公益诉讼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从守护长三角生态区到守护山水家园,再到守护个人信息安全,检察机关一心为公,从公众利益出发,协调督促各方履职,充分发挥法律效力。作为国际环保组织的中国首席代表,我时常赞叹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独特优势,特别是检察公益诉讼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这些案件的办理可以保障环境法律得到更为有效的实施。我愿意继续支持、协助,将更多精彩的中国公益诉讼检察故事分享给世界各国,让各国都了解到公益保护的中国经验。【ClientEarth欧洲环保协会亚洲区主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龙迪(Dimitri de Boer)】




展现人民至上初衷

和司法为民情怀


《捍卫公益之诉》采取客观描述与主观讲解相结合、具体案情与办案成效相互印证的方式,全面展示了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在流域治理、文化遗产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治理优势与制度成效,深入展现了检察机关基于法律监督职责积极维护公益的责任心与使命担当,凸显了检察公益诉讼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提升执法效果和增强司法质效的制度优势。


太浦河、京杭大运河交叉水域环境污染案表明,按“条块”对管辖区域和职权职责进行“纵横”划分的行政执法活动,在治理多地、多事、多域共时发生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方面存在不足。沿河企业将生产、经营和运输环节统一到港口区域,符合现代供应链管理的高效要求,但港口管理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并未针对此现实情况开展联合执法,致使沿港口企业长期排放大量生产污染物却逍遥法外。检察机关通过一体化办案发现公益损害事实之后,对56家企业的污染责任予以追究和纠正,充分展示了检察公益诉讼跨区域、跨领域的综合监督制度优势。


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专集展现了检察机关对自然遗迹保护做出的积极努力。检察机关通过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不仅为文物修复提供了资金支持,也使被告人负担起文物被损毁或者被倒卖引起的文化传承方面的损失,贯彻了“谁破坏谁负责”守法原则,有效恢复了法律秩序,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个人信息保护专集中,检察机关主动纠正景区经营管理单位等市场主体无序收集消费者信息的违法行为,取得了比个人信息私益诉讼更快、更优的治理效果,充分体现了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人民至上初衷和司法为民情怀。(中国政法大学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教授 刘艺)




应时代发展之需

大力完善检察公益诉讼制度


《捍卫公益之诉》以案释法,选取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古迹古村落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三大热点领域典型公益诉讼案例,从以事立案、一体化办案的办案方式到双赢多赢共赢、持续跟进监督的办案理念,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地深入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司法力量保护公共利益的“中国方案”,彰显了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政治价值、实践理性与运行逻辑。


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司法为民”精神,赋予法律监督以新的内涵,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完善公益诉讼制度”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应有之义。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以恢复性司法理念为导向,推动新时代检察监督诉源治理,积极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可见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守护个人信息安全等领域,是破解“公地悲剧”世界性难题的制度典范。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出发点在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共同目标与价值追求,检察机关借助系统思维建立一体化办案机制;倡导社会性治理,引入第三方的信息技术支持;在与行政机关的良性互动中,梳理行政机关职责、督促行政机关履职;在一次次的检察听证中,保障公民的参与权与知情权;在多元共治的治理理念下形成公益保护合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前,以公益保护为核心的公益诉讼检察监督已形成了协同治理体系、责任追究体系、质量标准体系、技术支持体系、办案队伍体系等基本框架,理论研究、规范构建与制度实践正深入推进,提高相关规范的体系性成为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方向。未来,应以现行制度构建为基础,探索公益诉讼领域专门立法,从更高层次为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提供法律保障,建立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教授 秦天宝)




在传播“框架”上做足文章


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从顶层设计到实践落地,从局部试点到全面推开再到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制度的发展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及时有效引导公众思考检察公益诉讼到底发挥了哪些作用、取得了何种成效,显得至关重要。从2021年《为了公众的利益》到今年的《捍卫公益之诉》,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检察传播方面,主动设置议题,持续不断地把公众注意力导向公益诉讼这一特定主题,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在公众心目中的位置得以稳固提升,实现了凝聚共识、促进公益保护的共赢效果。


生动的议程框架构造体现在内容的取舍上。公众对公平正义的需求是刚需。“有些碎石厂就建在村里,噪音、粉尘污染也令村民苦不堪言”“裸露的砖块,断壁残垣,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伤痛”“凭借一己之力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实在是太难了,并且无法改变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的局面”……《捍卫公益之诉》聚焦的这些问题,正是真实存在于普通公众身边的“痛点”。检察公益诉讼作为一项新制度,它的价值更多体现在通过实践不断去运用和完善,这个过程需要公众的不断参与反馈。谁是检察公益诉讼这一法治产品的用户?大而化之,是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英雄烈士保护等息息相关的普通民众。纪录片阐释了检察机关的努力,“检察公益诉讼的触角,直抵人民群众的最大关切”。


生动的议程框架构造体现在解释和分析中。《捍卫公益之诉》在对案件事实进行报道之后,继续挖掘案件背后的实质性问题,对此进行调查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本质,采用场景重现、配乐、解说、权威人士说明等多种叙事手法,使专题片更有故事性,在充满张力的叙事过程中呈现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使命与责任。


生动的议程框架构造体现在激励和威慑上。如何通过法律激励或施加制裁实现行为改变,进而达到社会治理,是《捍卫公益之诉》所要考虑的传播任务。在纪录片中,检察机关通过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发出检察建议,推动行政机关依法履职等,让民众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和检察公信力。检察机关公益诉讼的成效经过媒介传播,就是激发民众实施法律规范所设计的或者所倡导的行为,从而达到立法者所预期的维护社会秩序的总要求。(厦门大学法律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双聘教授 郑金雄)




制度的完善

源自实践的创新


观看《捍卫公益之诉》纪录片后,有几点深刻感想。


一是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号召,完善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本次播出的纪录片中,多起案件均体现了检察机关对不断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付出的努力。这些不断完善公益诉讼制度的努力和探索,与党的二十大对公益诉讼提出的新要求高度契合。在全国上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这五集纪录片的播放恰逢其时,让全国广大观众深切感受到检察机关五年来不断追求公益诉讼制度完善的恒心和毅力,展现了检察机关保护公益的决心,也向全国展现了各级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五集纪录片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检察公益诉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无论是针对环境污染提起的公益诉讼还是针对文物保护的公益诉讼,抑或是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公益诉讼,都是聚焦人民群众生活中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同时,检察机关携手人民团体和社会公益组织,在案件的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坚持民主原则,体现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求。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已经成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可靠制度保障。


三是创新公益诉讼理念,走中国特色公益诉讼之路。纪录片中突出体现了检察公益诉讼坚持协同治理的理念,针对长江流域环境治理过程中码头管理“九龙治水”的现象,检察机关主动与地方政府联系,召开联席会议、现场办公,彻底解决码头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了双赢多赢共赢,实现了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办案机制。检察机关在办案中特别注重融入高科技手段,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固定收集证据,检察公益诉讼日益走向科技现代化。


总的来说,纪录片向观众传递了这个信息:检察机关在不断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捍卫公益之诉的征程中,已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路子。(郑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郑州大学检察公益诉讼研究院执行院长 张嘉军)